儿童急性中耳炎是冬季多发病,多见于1~6岁的儿童,冬季儿童容易感冒。人的耳朵和鼻子通过咽鼓管相通,儿童的咽鼓管较短,管腔相对较大,咽口位置较低,走向似一条直线,与水平面交角小,近似水平。因此鼻部和咽部的分泌物及细菌等微生物容易经此侵入中耳,而且咽部淋巴组织丰富,常增生肥大,腺样体沟裂或扁桃体隐窝可隐藏细菌和病毒,中耳与其毗邻,易遭感染。
儿童患急性中耳炎后常常发热,体温为40℃以上,中耳腔的炎性分泌物渗出,其中的脓性分泌物可刺激鼓膜,造成耳朵疼痛难忍,较小的儿童不会诉说耳痛、耳鸣等症状,常表现为搔耳、搓耳、摇头、哭闹不安,常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。患急性中耳炎后应及时给孩子应用抗生素,可使咽鼓管通畅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鼓膜因炎症反应可能会穿孔,如果穿孔不愈合,就会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,影响孩子的听力。
患有慢性中耳炎的肥胖儿童在治疗时,比较需要将引流管插进耳朵进行脓液引流,以避免中耳炎的重复发作。一般来讲,中耳炎可以不经过治疗自己好转。但肥胖儿童可能会产生过多的脓液,而且很不容易排出,容易使中耳炎恶化或复发。因此,与普通体重的孩子相比,他们比较需要耳内引流治疗。
慢性中耳炎对听力影响较大,是造成耳聋的重要原因。渗出性中耳炎由于鼓室内积液所致的耳聋,或者粘连性中耳炎中耳传导功能限制,急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等的耳聋多是传导性耳聋;胆脂瘤性中耳炎由于破坏明显,有时可引起混合性耳聋甚至神经性耳聋。